自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正式交接、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25个春秋。这也标志着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基本国策50年不变的旅程已行至中途。这座我们深爱的城市,未来将走向何方?是告别黄金时代,还是续写辉煌新篇?

诚然,25载沧桑巨变,今时已不同往昔。20世纪80、90年代,香港是进入中国的重要港口。当时的香港,作为连接西方市场与中国庞大制造基地的窗口,也迎来了自身的繁荣发展,我们为珠三角地区引入资本和专业知识,为渴望融资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0年来,依托于中国内地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香港也日新日进,步入黄金时代,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人才和游客。

但时过境迁,如今地缘政治危机隐现,内地经济增速放缓,邻近城市与我们展开激烈竞争,香港的窗口优势逐渐被削弱。

过往的辉煌培育了一代香港精英,他们有的凭借创业精神,缔造了今天街知巷闻的港企,有的依靠专业能力跻身企业高层。但遗憾的是,昔日的发展成果并未广泛惠及普罗大众。

香港的基尼系数始终居高不下,长期徘徊于0.54。目前,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已超过6年,有20多万人依旧生活在逼仄的劏房中。在东方之珠的繁荣背后,尴尬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眼下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未来深感焦虑,他们的迷茫无助比起前几代人尤甚。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移民或旅居海外,使得这座城市的人才不断流失。

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追忆中是容易的,但此刻我们应当放下怀旧之情,去认真审视香港的潜在优势。2010-2019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实际GDP增长,2020-2021年疫情肆虐期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约80%。今后十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1年,大湾区GDP总额达到12.6万亿元人民币(与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国的GDP比肩),该地区蕴藏比以往更为开放的商业机遇。中国资本账户与人民币自由化进程是大势所趋,也将为香港金融市场带来空前的增长机遇。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香港本土创新型科技初创公司的崛起。在担任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的几年间,我发现这里的初创公司和本土企业家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许多家族的第二、第三代接班人正转向投资新领域,带领他们的传统企业融入新时代的浪潮。

如今,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新故事、新剧本。我们必须把握好那些关乎未来的领域,如数字化、创新、可持续发展等,同时加强在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以及与东盟伙伴的合作共赢。多年以来,香港一直有专业人才建言献策,并不缺乏好的理念,只是需要集中精力,在执行上加倍努力。

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更强烈的紧迫感。香港以低税收、自由经济、高效治理和法治社会闻名于世,但这些引以为豪的优势并不足以确保未来的成功。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随着疫情管控解除和边境重新开放,好日子自然会回来。那样想必定会失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起而行之。

我们也必须保持一个谦逊、开放的心态,讨论研究香港未来的发展路径。过去几年,香港承受了铺天盖地的批评之声和负面报道,其中许多内容在港人看来都失之偏颇。比如,经常有人将香港与新加坡或深圳进行对比,但其中的确包含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有益见解。我们不必过于敏感,对每个观点都展开辩论,而是应该反躬自省、持续学习、保持精进。

归根结底,香港的未来应以包容性、可持续的增长为主题。关注包容性,是因为当下的社会不平等已经严重到不容忽视的程度,导致社会流动性越发受阻。关注可持续性,是因为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下一代人的热望,我们要尽职履责守护好香港的未来。

最后,我们要以创新驱动增长——因为没有增长,就没有未来。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去思考应当采取哪些举措,才能确保在未来五年,香港经济中有相当份额来自于新工作、新企业和新兴行业的贡献?

香港的辉煌未必已然落幕。但要成为伟大的城市,就要投身新的剧情,要保持谦逊,日夜兼程,主动求变。我很欣赏亚马逊(Amazon)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一句话,他说亚马逊会永远保持“Day 1(第一天)”的状态。他解释说,守住“Day 1”,意味着你更敏锐、果断,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

当被问及 “Day 2”如何时,贝索斯回答:“Day 2会停滞不前,然后边缘化,继而陷入痛苦不堪的衰退,直至消亡。”

回归25载,让香港开启新征程,重回“Day 1”。

 

本文作者为麦肯锡中国区总裁倪以理。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2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