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初期,亚洲地区日益增长的技术能力及创新手段,特别是数字与移动技术的应用,帮助这一地区较为有效地应对了疫情的冲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政府及企业主要采取了六大类基于技术的干预措施,以应对早期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中,人口的流动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使得疫情迅速传播,遍及除南极洲外的每个大陆。遏制病毒传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危机管理任务。而在亚洲,这一切正通过强化科技能力和创新得以实现,尤其是数字与移动技术的应用。

亚洲国家正利用日益增长的技术能力来对抗这场大流行病,我们在本文中阐述了六种不同的方式。这些应对措施突显了亚洲技术发展的四个特征。在亚洲大部分地区,技术提高了疫情应对的速度与效果。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估政府与企业所采取的措施,而是希望简要地调研部分实际措施,希望这些信息能为亚洲及其他国家提供指导,帮助它们更好地应对当前及未来的大流行病。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文重点关注技术,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而是应对这一全球人道主义挑战的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我们还注意到,在大流行病这种特殊环境下,使用技术也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从短期来看,这些风险包括数据丢失、数据泄露和技术滥用。从长远来看,风险包括当前数字鸿沟的加深,能使用技术的人从中受益,无法使用技术的人被排除在外。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这些风险,并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以确保技术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新冠大流行病正在不断发展。就抗击疫情最有效的方法而言,在撰写本文时,我们所获得的数据不足以让我们得出确切的结论。我们同样注意到,由于各国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国家的成功案例在其他国家可能无法复制。此外,鉴于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密切接触者追踪与生活必需品发放等措施可能在某些地区难以实施。亚洲是一个高度多样化的地区,各国具有不同的医疗服务水平及数字化能力,有些国家可能难以控制这种大流行病。随着疫情的跨国界传播,全球正在共同采取应对措施。面对共同的敌人,我们必须相互交流最佳的做法与经验。

亚洲之所以能相对快速地采取措施保生命、护生计,对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原因(下图)。以下,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技术对保护健康所做出的贡献,并从另外三个方面来分析它是如何助力维持生计的。

这六大类的技术干预措施包括:

  1. 严格实施包括追踪、溯源、检测的隔离周期。公共与私营机构正展开合作,通过大规模使用数字化技术与数据部署来控制疫情。在整个亚洲,各国政府纷纷建立了追踪溯源系统,主要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来进行监控。大规模检测发挥了关键作用。在17天内,韩国在全国各地50个政府认可的测试点启动了“得来速”式(drive-through)检测。检测过程得到大大简化,仅需15分钟,驾驶员无需离开车辆,以避免交叉感染风险。隔离措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各国政府与企业一直努力通过各种数字与移动工具助力隔离措施的执行。在中国,互联网和数字公司阿里巴巴与腾讯推广了全国健康码,可以快速收集个人出行数据,以决定人们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需要接受隔离。
  2. 利用技术资源大幅提升医疗能力。许多国家迅速地汇集了资源,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提升医护水平和疾病治疗能力,从而保护公众。在武汉,配备5G技术在线远程诊断中心于2月27日投入运营。创新缩短了关键医疗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的周期。在韩国,Seegene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系统,采取独特方式在无需样本的情况下就能获得遗传细节,从而在2-3周内成功地设计了新冠病毒诊断测试方法。
  3. 向公众透明、及时地提供信息。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官方WhatsApp频道提供新冠疫情的最新信息。新加坡卫生部提供确诊病例的每日最新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旅行史以及与先前确诊病例的联系。
  4. 全力以赴打造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亚洲地区的企业通过提供深化和扩展数字化服务,推动了到线上的转变。在短短几天内,东南亚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Lazada就为农民和批发商开辟了渠道,使得他们能够直接在线向消费者售卖产品。这些新卖家的订单量增加了4-5倍。
  5. 适应居家工作以维持经济活动。在亚洲,电话视频会议等在线通信工具的使用量出现激增。具体来说,在中国,钉钉的的下载量同比增长了1,446%。而截至2020年2月,腾讯会议的日活用户数已超过一千万。
  6. 有效保护和重新部署劳动力。在亚洲各地,企业和政府利用技术来保护和重新部署劳动力。Grab为其食品送货伙伴提供免费口罩,并引入了手部消毒和密封包装的强制政改。阿里巴巴旗下的果蔬生鲜配送子公司盒马鲜生从停业的餐厅和零售店招聘员工。公司简化了操作程序,新雇用的工人只需经过两个小时的培训,就可以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使用现有的供应链和物流技能。

 

点击此处获取本文中文版全文。

点击此处阅读英文原文。

 

关于作者

Oliver Tonby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亚洲主席,常驻新加坡分公司;
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Noshir Kaka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孟买分公司;
Wonsik Choi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首尔分公司;
成政珉(Jeongmin Seong)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常驻上海分公司;
Brant Carson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悉尼办公室;
马一川(Lily Ma)是麦肯锡资深商业顾问、常驻休斯顿。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0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