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推行改革之后,未来几年内将有一批新药获得批准上市。到2020年,美国、欧盟和日本获批上市的新药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将大幅提升。此外,“中国研发”的药品也将涌现。

但是,这些新药上市后,能否真正服务到最需要它们的病人?

大多数病人现在必须面对无法获得许多重要药物的严酷现实。获取药品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种:

  • 首先,监管程序繁杂冗长,导致许多创新药品无法在中国获批上市。
  • 其次,上市后的药品往往过于昂贵,多数病人难以负担,因而无法开始治疗,或者无法严格遵循理想治疗方案,影响疗效。
  • 第三,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有很大一部分人口依然很难获得所需药品(例如药品在部分城镇医院未挂牌/无货、偏远地区备货难等)。
  • 第四,为了降低医疗服务成本而对医院施压,近来却带来了新问题,比如有些医院会在年度药品费用额度达限后推诿拒收病人。
  • 第五,对于病人实际上能够获得的药品,其质量统一性标准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以下信息有助于理解获取药品难度之大:

  • 截至2015年,2008年后在全球市场上销量最高的药品中有半数以上在中国尚未获得批准上市。其中有些产品为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或其他疾病提供了突破性疗法,代表着全新的治疗标准,可以显著改善病情。这一问题如此严重,以至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提供医疗旅游服务的旅行社,帮助中国人到香港、澳门甚至美国寻找所需药物。
  • 另一重要问题是,中国2008年后上市的多数药物仍然未能纳入全国医保报销目录(RDL)。医保目录与中国实行的三大医疗保险制度密切相关。药品如果未能纳入医保目录,就必须由患者自行支付费用。尽管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快速崛起,这依然会造成许多病人无法负担治疗费用。我们估计,至今仍有约50多种2009年后获批的创新型分子药物处于这一尴尬的境地——虽然已经上市,但实际上只有富裕人群才用得起。此外,在跨国制药厂商2015年的总销售额中,2008年后推出的产品仅占3%,可见药品获取渠道存在不小的障碍。
  • 由于缺乏基础设施、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包括外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化验员等),占中国总人口近半数的农村人口依然难以获得药品。
  • 无数病人仍在使用质量标准较低的口服和注射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全国4000多家制药厂商分布散乱,良莠不齐,很难找到质量较好、值得信赖的厂家。中国正在推行提升医药生产标准的实际举措,但大范围见效还有待时日。

未来用药难是否会有所改善?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有理由保持乐观,但未来的道路必将漫长而坎坷。要解决这一问题并没有灵丹妙药。为了让更多中国病人用上最新药物,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统盘规划的方法。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哪些积极因素:

  • 首先,经济发展会继续为医疗体系带来更多资金支持。随着GDP和收入增长,医疗服务支出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所有现代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这一趋势。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约5.89亿人口将步入中产/富裕阶级,家庭收入将超过1.7万美元。这是当前水平的两倍。除了直接的经济影响,GDP发展还会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病人可能会更加主动地管理自己的治疗过程,包括通过游说来确保更及时地获得最好的治疗。
  • 第二,中国推动生物医药创新的举措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让创新产品在上市后能获得更好的回报。如果政府要完成中期目标,在加速药物审批上市的同时必须确保让更多病人获取药品。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将有更多有利于病人获取药品的举措出台,包括扩大重病医保(CDI)范围,帮助更多病人负担部分危重疾病治疗费用。
  • 第三,在地方层面,各地不断出现本地厂商与大型药企合力促成的地方医保报销制度。青岛于2012年率先推出此类新模式,目前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发展。例如,深圳最近同意将一批创新药物纳入报销范围,包括肿瘤、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类的药品,每年每人额度为2.3万美元。深圳人口有1200万,具体实施细节仍有待拟定,包括如何让更多病人获知此类报销制度的存在等,但总体趋势是积极明朗的。
  • 第四,医药行业“清理”行动已全面展开,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升级,行业整合得到推动。从中短期来看,这将大大改善患者用药的安全和疗效保障(这是中国于2009年启动的2020年医改的关键目标之一)。
  • 第五,民营医疗市场加速发展,多家大型投资机构争相启动医院新建项目。私营保险公司也在加大业务力度,但行业要实现大规模发展,仍需要实际的政策改变来支持。
  • 第六,IT技术与医疗服务的融合为病人管理带来全新解决方案,降低药品配送成本,改善医院管理效率,最终应当有助于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单靠上述趋势中的某一项,并不能解决创新药物获取难的问题,但这些趋势综合起来,就有可能带来实质性改善。乐观估计,到2025年,能获取创新类药物的人口将比当前提高数倍,中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二大创新药品市场(中国已在全球排名中超过日本,但主要是依靠仿制药和成熟品牌药)。

1-1

然而,跨国制药企业是否愿意以“中国价格”参与本地市场竞争,以及中央政府能否妥善规划药品保证量及定价制度,仍然扑朔迷离。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高质量药品(包括大小分子药物)的能力不断提升,加之中国市场本身的销量潜力,药品获取问题或能取得实质进展,从根本上破解创新药物获取难的问题。

点击此处链接收听作者就这一话题与麦肯锡同事进行讨论的播客音频。

乐诚铎(Franck Le Deu)是麦肯锡公司的全球资深董事,过去11年他一直在上海工作,领导着大中华区的医疗保健咨询业务。如需与作者联系或关注他的最新动态,请点击此处访问作者领英页面。作者的推特账号是@fle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