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低线市场、拓展非堂食业务、开发新产品等一系列举措构成了麦当劳中国业务增长的组合拳。

作者:泽沛达(Daniel Zipser)、蒲仁伟(Felix Poh)

引言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政府严格的防疫措施下,多数中国消费者在居家期间选择了外卖。在当时的焦虑情绪中,许多人渴望被美食“治愈”,对未来财务状况的担忧也让他们更倾向性价比高的选择。

为防控疫情,麦当劳中国暂时关闭了湖北等多地门店,但随后也面临着巨大的复工压力。为了应对疫情,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立即取消了自己的假期,迅速组建危机响应团队,全力保障全国3000多家门店的运营。此外,她还发起了慈善项目,为武汉一线抗疫人员提供餐饮保障,并将该项目推广至全国各大城市。

最近,麦肯锡驻深圳分公司的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泽沛达(Daniel Zipser)和上海分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蒲仁伟(Felix Poh)对张家茵进行了采访,探讨她和她的团队如何领导麦当劳中国应对危机,重启增长。

在采访过程中,张家茵分享了麦当劳中国多管齐下推动业务重拾增长的措施,包括加快低线城市门店扩张,推动包括汽车点餐通道在内的非堂食业务,重塑门店业态,以及推出新菜单等。

麦肯锡:新冠疫情在暴发之初给您和麦当劳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张家茵:我们在危机响应初期主要抓安全运营,以此保护员工、服务客户。我们启动了志愿者爱心餐厅项目,为武汉一线抗疫人员提供服务,当时24小时内就有300个志愿者加入。志愿者团队的工作(包括协调防疫物资、提前全面消毒等)让所有餐厅经理都感受到了一份使命感,非常鼓舞人心。我们后来号召所有城市的餐厅经理为一线抗疫人员免费提供餐食。现在回想,员工都很自豪能为抗疫出一份力。

麦肯锡:疫情对麦当劳的工作流程和商业运营产生了哪些影响?
张家茵:餐厅的客流量都大幅减少,而且很多都位于交通枢纽。居家办公开始后,早餐销量也开始下滑。我们为此启动了一项宣传计划,从品牌信誉出发,通过无接触配送、手机点餐和自助取餐等措施提供热情的服务,让消费者对我们的卫生安全放心。我们还向员工家属介绍了我们的防护措施,让他们也能安心地让自己的丈夫、妻子或孩子重返工作岗位。后来我们发现,基于麦当劳极具价值的品牌和良好口碑,很多人在家也想吃到巨无霸或麦辣鸡腿堡。我自己就在微信和微博上看到无数这样的留言!疫情缓解之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推出了“巨无霸:我在”活动,让人们知道我们的招牌汉堡一直都在,陪伴着他们。

麦肯锡:从这场危机中,您是否发现了新的机遇,比如新的消费场景或有意思的消费者行为?
张家茵:因为疫情,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加大了,我们约一半的客户表示要节省开支多存钱,所以我们开始主打性价比,重点关注早餐和工作午餐等刚需。一直到4月,人们还不太敢去人群聚集的地方和去餐厅堂食,所以我们着力发展非堂食业务,消费者可以在餐厅内或店外取餐。我们也重点关注了服务速度,让消费者不用担心在店内停留过长。麦当劳从下单到取餐的全球标准时长是210秒,在中国,平均时间是150秒,属于行业顶尖水平。我们还大力推广会员项目,与消费者直接互动,吸引他们迅速回流。

当下来看,主要有4个机会。一是市场扩张、开设新店,为7亿中国家庭提供服务。我们会继续下沉低线市场,加快增长速度。二是非堂食业务。外卖、汽车点餐通道、手机点餐和自助取餐都是我们的关注重点。这一机会能通过“组合打法”提高我们服务的整体便利性,不仅是服务地点的便利,更在于对服务方式的优化以及对“便利”和“安全”的重新定义。三是产品开发。正餐是消费者来麦当劳的主要需求,但他们同时也在寻求新的选择,我们也在开发新品,比如4月推出的新款炸鸡。四是数字化。疫情暴发前,我们的数字化程度大约是60%,现已超过80%(包括自助点餐机),手机点、取餐是主要增长来源。可以说,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实现了本来需要两年来完成的发展。

麦肯锡:您刚刚提到了新的门店业态,具体有什么想法?
张家茵:非堂食在我们的业务总量中大约占70%。虽然很难预测该比例是否会维持,但即便堂食回暖,这个趋势不会变。我们必须一手抓堂食的增长,一手抓非堂食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我们开设了许多汽车点餐通道,但仍有继续扩张的空间,汽车点餐通道也是我们全球的核心竞争力。

现在外送是大潮流,大约占总销售额的30%。我们有自己的骑手团队,也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我们自己的平台也会越做越大。随着手机取餐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调整餐厅布局。在餐厅有限的空间内,我们应该多预留一些座位,还是扩大备餐和厨房空间来加快上餐速度?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餐厅面积可以小一点,因为人们更看重上餐速度,CBD白领一般“拿了就走”。但在低线城市,家庭用餐仍是主流,所以我们会保证全面的堂食体验。

麦肯锡:麦当劳是否也在适应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提供更健康的餐食?会根据当地人的偏好调整菜单吗?张家茵:我们正在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麦当劳在这方面的努力。比如,降低盐含量、将烹调油换成菜籽调和油,减少饱和脂肪含量,让食物更有益于心脏健康。我们是中国唯一一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菜籽调和油的快餐连锁。此外,我们还增加了蔬菜选项,客人可以把套餐中的薯条换成鲜蔬杯或玉米杯;我们针对儿童的开心乐园餐遵循了中华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套餐可以选择迷你薯条、苹果片或者鲜蔬杯和饮料(牛奶或低糖果汁);我们也一直坚持提高营养透明度,推出了少于500大卡套餐。总体而言,我们在营养健康方面落实了多项措施。消费者应该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变化,我们也会积极宣传。今后,我们还会推动更多举措的落地,开辟新的食品平台。

麦肯锡:在消费者对麦当劳品牌的期待和积极创新、调整菜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张家茵:我们的重点是迎合消费者需求,打造能带来回头客、经久不衰的产品。例如,4月新推出的安格斯汉堡和麦麦脆汁鸡就瞄准了主要的新市场,就像当年推出麦咖啡(McCafé)来迎合咖啡消费者一样。当然,中国消费者偏年轻、偏好变化很快,所以我们也通过甜品和饮料创新来保持新鲜感。我们的冰淇淋和饮料经常推陈出新,比如现在的榴莲冰淇淋和冲绳黑糖风味波波麦旋风,既有视觉冲击力,也很适合讲故事。这些快速迭代的创新在保持消费者新鲜感的同时,也推动了品牌建设。我们还会与IP合作,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与东方梦工厂出品的《飞奔去月球》(Over the Moon)合作,这部动画电影已于10月在网飞(Netflix)上映。当然还有“小黄人”,我们之前围绕这个动画角色进行了许多融合创新,让“吃”成为一种好玩的社交娱乐体验。

麦肯锡:麦当劳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是否遭遇过供应链挑战?面向未来,您认为供应链是否会有所变化?
张家茵:我们预先制定了应急计划,而且跟供应商有着多年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供应链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在国内有很强的肉类和生鲜产品采购网络,可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我们的进口牛肉和阿拉斯加鱼类供应也一直没有中断。春节期间因为人流下降和高库存,我们在基础设施上受到了一些挑战,但我们的供应链韧性较强,所有问题最终都成功解决。在后疫情时期,如何减少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比较关键,目前我们的大方向是本地化采购、尽量自给自足,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备用选项或第二货源。

麦肯锡:过去2025年里,西方快餐企业在中国餐饮业一直有着独特地位。您认为未来的挑战是什么?中国本土快餐企业是否会进一步扩张?
张家茵: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店的本土企业肯定会继续扩张。无论是饮料还是地方美食,他们都在快速学习、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竞争力。便利店也不容小视,它们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外带早餐和午餐上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总体来看,西餐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仍然不大,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目前我们仍未脱离危机期,短期目标是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长期来看,中国消费者希望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不断尝试新事物。消费升级会持续,我们也会对菜单和门店业态做出相应调整。

麦肯锡:麦当劳中国在麦当劳全球业务中扮演什么角色?
张家茵:我们会跟全球团队分享我们的痛点和解决方案,也会向其他国家的团队取经。中国团队与全球团队之间的友谊与互信不断在加强。

麦肯锡:麦当劳中国的运营模式是否会发生持久性变化,或受到持久性影响?
张家茵:我们会把餐厅安全措施保持下去。如今,我们仍然每天都测量员工的体温,如果您打包一份麦当劳,纸袋上会记录备餐人员的信息和体温数据。我们减少了办公室员工的出差频次,而且我们发现出差少反而效率高。数字化让我们看到哪些事情需要面对面沟通,哪些可以远程解决,也帮助我们重新梳理和思考运营与效率的问题,包括管理餐厅和追踪订单的方式,比如我们的中央数据监控系统可以高效完成相关任务,并对市场走访调查形成补充。

麦肯锡:从个人角度而言,您在疫情期间带领团队应对挑战,有没有一些领导力或其他方面的启发与经验?
张家茵:在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你需要高举清晰的宗旨方向,才能激励和引领整个公司。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虽然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这种关键时刻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所有人都秉持相同的价值观,全心全意帮助他人,以服务社区为荣,我们能成为更好的人,也能成就更好的品牌。从商业角度来看,这确实是引领变革、重塑愿景的好机会。公司能有这样的机会加速转型,我很兴奋,也更加有动力。

 

作者:

泽沛达(Daniel Zipser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蒲仁伟(Felix Poh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本文选自麦肯锡 中国消费者特刊2021《洞悉中国消费者:全球增长引擎》
点击此处获得本特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