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好转,中国的旅游业正在逐渐重启。中国在提振消费者旅游信心的经验,可为各国同行提供宝贵借鉴,以便更好应对疫情后的市场新常态。

作者: Will Enger、余子健、沈思文(Steve Saxon)、索佩敏、陈洸

在中国,疫情封锁已结束,旅游业正逐步重启。本文将介绍中国旅游业目前的复苏情况、游客对未来出游的想法,以及业内面对新趋势又在如何回应。眼下,全球各国、各地区正在先后度过疫情高峰期。我们希望通过介绍中国业内的经验,为其他国家对自身旅游业的复苏建立切实合理的预期。

中国旅游业是如何重启的?

中国大陆的疫情封锁已结束,国内新增病例接近清零。企业仍然保持谨慎,但绝大多数写字楼、工厂、学校和商场均已重新开放,多数旅游景点也纷纷开门迎客。我们最近一次的中国消费者情绪调查显示,民众信心正在恢复:过去短短两周,更多人认为可安全复工[1]。

城市解封后,率先解冻的消费是餐饮堂食,旅游[2]紧随其后。我们的消费者调查显示,过去两周,国内旅游信心回升了60%。五一长假的游客数量较2019年下滑了53%,但相比4月小长假同比61%的跌幅,已有所回升(见图1)。

目前旅游仍限于境内,出入境尚未开放。中国规定入境人员一律需居家或在政府指定地点隔离14天。国际航班也受到严控,每家航司每周飞往一个国家的航班不得超过一班,运力较疫情前下滑逾90%。目前,酒店入住率和国内航班运力开始逐步回升(见图2)。但当前的出游模式与疫情前相比有几点重要差别。

国内短途游率先解冻

游客的态度比较谨慎。短途游受到青睐,比如自驾或乘火车就近旅游。需要搭乘飞机的远途游复苏更为缓慢,从五一长假的热门目的地上便可看出[3]。去年,海南三亚排名第一,去那里基本只能选择飞机,今年三亚甚至未进入前十。上海、广州和北京名列前三;“宅度假”也颇受欢迎(见图3)。

我们的消费者情绪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民众对国内自驾游(哪怕路途超过3小时)的安全信心指数都很高。

年轻一代热情更高

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危害更大。因此,年轻人和单身人士成为疫情后最早恢复出游的客群(见图4),这也在意料之中。在清明这个疫情平稳后的首个小长假,60%预订出游的人群低于30岁,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3%的比例。

舒适经济二者兼得,高端消费存在一定机会

游客年龄层及总体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反映在消费模式上。在疫情期间,中端和经济型酒店所受影响相对较小,现复苏也更快(见图5)。

携程的一项调查显示,85%的中国游客表示今年的旅游预算低于1万元人民币,2017年这一比例仅为27%[4]。豪华酒店一方面受到新消费模式的冲击,一方面又缺少国际商务旅客和会务需求,复苏最为缓慢。

虽然预算不高,但并不意味着游客会为了追求低价牺牲旅游品质。麦肯锡对新冠疫情下游客情绪的调查显示,中国游客现在最青睐的两种住宿类型,分别是国际连锁经济型酒店和本地精品酒店,两种都属于价格合理又较为舒适的类型。同时由于海外出境游受到抑制,国内高端酒店对部分客群存在吸引力,例如五一期间,全国平均ADR明显高于2019年,部分旅游目的地的高端酒店客房率一度维持高水平。

疫情后的中国旅游业有何趋势?

通过消费者情绪调查与市场观察,我们发现中国旅游业复苏之路上的四个趋势。

金九银十”或迎全面复苏

调查显示,少数游客会在初夏选择出游,大多数受访者均表示不会在国庆假期(9月底至10月初)之前去太远的地方。在大部分人看来,专家的公告(54%)或学校全面复课(54%)是可进行远途游的可靠信号(见图6)。

户外、美食、家庭三大主题

民众出游依然谨慎,倾向于避开拥挤的热门景点。户外景点将会成为最热门的选择。美食与家庭主题的出游(排名前三)也依然会保持热度。购物则已跌至榜单末尾。绝大部分游客预计下一次出游会在国内,其中大多数人计划去外地旅游(见图7)。

团体出游需求热度大减

跟团游的受欢迎程度锐减:我们的调查显示,仅10%的受访者下一次出游可能参加大型旅游团。68%表示根本不考虑这个选项。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中国游客向来喜爱跟团,特别是出境游,跟团方便又省心。但如今,这些优势已不足以抵消他们对大型旅游团安全性的担忧。

愿意跟团的人群也更中意少于10人的小型旅游团,31%表示会考虑小团,是2019年这一比例的近3倍(见图8)。

疫情暴发前,邮轮旅游在中国是一个繁荣的新兴产业。而随着国际旅行禁令的逐步放松,邮轮究竟会如何复苏,目前尚不明朗。

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如何应对?

重新唤醒旅游需求的关键在于打消游客的安全顾虑。从中国的消费者情绪可以看出,旅游服务提供商在保障卫生安全方面做得越精细越好。

保持社交距离,保障清洁和卫生

包括主题公园在内的旅游景区为控制人流,都将游客人数限制在了以往水平的3~5成。为了控制人流量,包括市级公园在内的一些景区纷纷推出了预约制度。入园时,游客必须出示绿色健康码(由政府根据个人此前的出行记录及可能接触病毒的概率生成)。

酒店也在进行相应调整,如取消自助餐、拉开餐桌距离等。员工一律要求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有些酒店对客人也作此要求,不过大多数仅鼓励佩戴。许多酒店都关掉了空调,健身房和室内泳池也都暂时关闭。

在飞机上,报纸杂志均被收走,食品饮料也换成了包装小食和瓶装水。乘客抵达机场及登机前要各测一次体温。办理登机牌及抵达特定机场时均须出示健康码。为适应新需求,一些航司也推出了新的配套产品,如一次性贵宾室出入证、多付一笔费用好让邻座保持空位等。

积极促销,刺激创收

航司、酒店、旅游景区及线上旅行社(OTA)都在积极促销,以刺激需求,创造收入。

飞猪(中国一家领先的旅行预订平台之一)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传统旺季)的机票价格比去年低了三成。酒店和OTA也纷纷开启打折预售: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连住两晚,价格可低至999元,且可在6月底前的任意日期入住。

借助社交媒体大力揽客

对旅游企业而言,微信和微博早已不是新兴渠道,而是“必备”渠道。疫情过后,年轻人比年长的人出游兴致更高,领先旅游企业纷纷进军淘宝直播、抖音等新渠道,吸引年轻客群。CEO们也亲自上场,变身主播,在直播平台推介旅游目的地和产品。这一新式营销手段似乎卓有成效,有的企业“玩得”风生水起:在最新的一期直播中,携程创始人兼董事长梁建章在一小时内就卖出了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旅游产品。

世界可从中国旅游业复苏经验借鉴什么?

尽管复苏之路将因国家而异,但也不乏一些共通之处。民众依然想出门旅游。邮轮业可以说是旅游业中受创最重的领域,但美国2021年的邮轮预订依然火爆,有许多人将之称为“报复性出游”。国际上的调查结果也与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情况相仿。国内游将率先复苏。

出境游,特别是需乘坐飞机的出游,复苏需要更长时间。一些国内市场匮乏的国家,旅游业复苏也会更迟缓,可能会先向邻国游客敞开大门。

我们认为,其他国家的旅游业复苏特点也会与中国相似。年轻人将起到带头作用;短途游会率先解冻;经济型出游会更快回升;户外和自然风景名胜将比拥挤的城市更受欢迎。

旅游从业者若想抓住早期的需求,必须将手中的资源迅速导向会率先复苏的领域,即国内游及本地游市场。流程与产品都需要进行调整。自助服务、保持社交距离以及新的清洁卫生流程,不仅能保障顾客与员工的健康,也能重塑消费者信心,为国际远途旅行的复苏打下基础。最后还有一点同样重要,随着80、90和00后正在成为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旅游产品特性、沟通方式及销售渠道都需重新调整,以适应全新的客群结构。

旅游业复苏已成必然。下手早、行动快的企业能更好地适应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中国的早期复苏迹象为全球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才能抓住疫情后的旅游市场新机遇。

[1] 调查中用1-5来显示安全等级(1表示“感觉非常不安全”,5表示“感觉非常安全”),得分结果从3.1分上升到了4分。受访者共计1682人,取加权平均值。

[2] 请参见Martin Guo的文章《衡量新冠疫情对中国消费的影响》(Measuring the impact of the coronavirus on China’s consumption),凯度(Kantar),2020年2月13日,uskantar.com

[3] 《2020五一旅游新趋势预测报告》(2020 Labor Day travel new trends forecast),Trip.com;携程《2019五一旅游趋势预测报告》(2019 Labor Day travel trends forecast),Trip.com

[4] 2020年数据基于携程与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3月的调查。样本规模:100座中国城市的1.5万名携程用户。2017年数据基于携程与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4月的调查。样本规模:20座中国城市的2000名携程用户。2020年调查的是家庭预算,2017年调查的是个人预算。为使数据一致,我们将家庭平均人数设为2.43人。另,由于两份调查的支出削减略有不同,我们调整了结果分布,假定受访者比例基于支出金额均匀分布。

 

作者:

Will Enger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余子健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沈思文(Steve Saxon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索佩敏为麦肯锡专家,常驻美国沃尔瑟姆分公司;

陈洸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作者感谢Kay Chen和Carrie Ma对本文做出的贡献。

设计方:Global Editorial Services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0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