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梅,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1年8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基金营销部总经理、营销总监、市场总监等,并曾任上海华夏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李一梅女士为美国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并具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格。

 

Highlights:

对中国资管机构而言,向前看,有三个关键机遇:一是中国资管市场的高质量发展。资管机构根植于资本市场,“土地”不断肥沃,这给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二是市场融合和开放。海外真正有影响力的资管公司,不论是投资端还是财富端,都不可能只基于本土市场。三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落地。这是全行业始终热盼的机遇,也将是改变资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动因。

 

 

麦肯锡:展望2030,您认为能为中国资管机构贡献显著净流入、或对行业商业模式带来根本转变的重大发展机遇有哪些?

李一梅:对于中国资管机构而言,向前看,有三个关键机遇:

一是中国资管市场高质量发展。资管机构根植于资本市场,如果没有肥沃土壤,不管种什么,结出的果可能都不尽如人意。践行长期投资的基础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好企业,而好企业的诞生和成长离不开好的市场生态。从科创板推出、创业板注册制落地,到如今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实施,以及监管负向惩罚措施的到位、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责任制完善等等,境内资本市场正在良性发展轨道上前进,“土地”不断肥沃,这给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市场的融合和开放。参考全球领先实践,海外真正有影响力的资管公司,不论是投资端还是财富端,都不可能只基于本土市场。从内地市场发展来看,无论是GDR的推出,ETF互联互通、港股通的持续深化,QFII制度的改革,都标志着内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融合度在稳步提升。从中长期来看,融入和开放还会体现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随着海外人民币持有量的增多,势必会唤醒人民币投资需求,这也将是境内资管机构需要捕捉的机会。

三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落地。2022年11月28日,基于个人账户和国家税收递延形式来倡导的个人养老金业务正式落地,这是全行业始终热盼的机遇,也将是改变资管和财富管理业务的核心动因。虽然个人养老业务的开闸不会立竿见影地转换为规模,但长期来看,对于中国资管机构而言将是代际机遇。以账户视角、而不仅是单一产品视角去看待养老,同时,不同金融工具都可应用于账户中进行配置,这样的新业务模式对于行业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麦肯锡:您认为资管机构需要采取哪些关键行动以把握中国个人养老体系带来的机会?

李一梅:华夏基金始终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养老业务,多年来为把握养老机遇做了诸多准备:

产品方面,全面布局养老目标基金产品线,包括目标日期及目标风险。自2018年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批以来,公司已经成立多只产品。其中,目标日期基金可以适应不同年龄退休人群的不同风险收益要求和波动率要求。目标风险基金布局了“保守”、“稳健”、“均衡”等不同风险属性的产品,更全面适应不同投资人群的投资需要。

投资者教育方面,通过多元化手段培养和唤醒投资者养老投资意识。用一切可能触达投资者的方式和渠道,持续深入开展养老投教,包括拍摄养老微电影、制作投教视频、推出养老计算器、养老科普长图、养老小程序等,并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养老基地、发起养老规划。此外,华夏基金还通过邀请业内专家召开养老高峰论坛、邀请知名医生、多个领域的头部KOL担任养老唤醒官,通过行业专家向社会传递尽早进行养老规划的理念,希望让年轻人更多了解养老投资必要性,也让临近退休的老年客户了解退休并不是投资终点,退休后仍有财富增值空间。

客户服务方面,依靠养老第二支柱试水个人养老金融服务。虽然目前暂无法实现养老二三支柱的灵活转换,华夏基金正积极发挥在养老金第二支柱年金业务上建立的客户服务经验和客户信任,进一步拓展终端客户的服务能力,并于某机构的企业APP上开发嵌入了企业版个人养老金服务专区。

养老生态方面,积极参与养老行业生态建设。当前资管机构需要完成从养老金融产品管理者到养老金融账户管理者的转型。未来更需要担当起客户养老金融总规划师的角色,提供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解决方案,以“规划”为核心,基于客户养老金融规划来衍生辐射客户服务、个人养老金投资顾问、养老金投资管理等相关业务。所以,最终养老金业务是一个完整业务生态,各类养老金管理机构之间是双赢和多赢的,大家竞争的同时相互补位,通过优势互补,为客户提供全面可行的养老解决方案。

 

麦肯锡:您认为对中国资管机构正面临哪些需要行业共同解决的结构化、中长期挑战?

李一梅:挑战主要体现在客户、科技和人三个方面:

第一大挑战是客户,不管是零售客户还是机构客户这几年都有很大变化。零售客户角度,资管新规带来的净值化改革影响目前看还没有真正传导到客户认知层面,大多数客户投资理财的期待还是 “保本”,但“保本”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净值化前行的道路上怎么能让客户的认知提升(特别是原来的银行理财客群)、向真正净值化转变,是零售客户层面的一大挑战。机构客户层面,零售客户对于刚兑打破的表现也会传导到机构投资者(例如银行理财的赎回),对行业和资管机构产生较大冲击。因此,未来作为资管公司如何和客户对齐,在配置、交易差异化道路上去满足客户需求、影响客户行为也是一大挑战。

第二大挑战是科技。每一次科技创新都在创造巨大的可能,包括交易构建、分析方法、与客户交互的方式等。未来科技进步上,资管机构能不能跟随甚至驾驭科技创新浪潮,将是个挑战。

第三大挑战是人。资产管理行业本质上讲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每一波市场机会都会伴随着明星基金经理的起伏。因此,如何树立人才领域稳定的核心竞争力是资管机构的重要挑战。目前各类资管主体、以及外资机构都加入到人才争夺上,对于头部基金公司,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另一方面,资管机构不同业务需要差异化人才。例如,公募REITs业务,其人才需求结构和传统人才截然不同,如何将差异化人才包容并蓄也是一大挑战。

 

麦肯锡:针对您说的客户端挑战主要来源于客户成熟度问题,在中国市场,基金公司较难直接接触客户,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真正贴近客户,如何与渠道端合作?

李一梅:过去几年,互联网平台为基金公司提供了直接面向客户的界面;近来各家大型银行、券商也纷纷建立线上开放财富平台,使基金公司能在前端接触到客户,渠道生态循环是向好的。针对这一业态转变,华夏基金已经建立了数字营销中心,配合渠道共同优化服务,包括终端客户标签体系构建、营销话术定制化、服务专业度的提升等。

 

麦肯锡:为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您认为新一代资管机构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特质?

李一梅:一是专业化。具体体现在4个平台上,一是多资产的全能平台,能够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去发现大类资产,并通过细化精度、颗粒度来创设产品,挖掘收益;二是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平台,包括了解客户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并协助客户进行规划和配置;三是工业化投研平台,让体系不依赖某个特定人员,而是依赖于平台,集体智慧。四是人力资源平台,通过平台来开展人才的识别、培育和传承,使人才和公司共同成长。

二是数字化。一方面是赋能,例如投研、营销服务、运营等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从纸面走向电子化、自动化;另一方面是创新,如利用AI、机器学习等技术,打破并延伸业务边界。

三是国际化。资管机构需要树立全球视野,开展全球研究,实现全球配置,提供全球服务。作为一家中国资管公司,发展国际化的同时更要坚持立足中国,服务于中国客户投资全球市场以及全球客户投资中国市场的跨境需求。

四是ESG一是要参与标准制定:ESG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和指数相似,一些变动便会对资金流向有巨大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需要担负起参与和影响标准制定的过程,在通用语言上达成共识;二是国际标准和中国实践需要相结合,投资标的需要真的能创造长期价值,为中国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不能“坐而论道”,要把中国实践展现在世界舞台上;三是ESG投资的黄金领域在中国,我国在新能源利用和推动上是非常坚决的,未来在能源技术如光能、风能、核聚变能量等方面的大量投资机会都会在中国。

风险提示

上述资料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或发售或邀请认购任何证券、投资产品或服务。所刊载资料均来自被认为可靠的信息来源,但仍请自行核实有关资料。投资涉及风险,不同资产类别有不同的风险特征,过去业绩并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前请参阅销售文件所载详情,包括风险因素。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

 

作者简介:

李一梅,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文仅代表被访者个人观点,麦肯锡公司不对此进行任何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