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新加坡公司投资苏州工业园区,业内欢腾,称其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今天,广州的一个新合作将再次成为风向标,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迈向21世纪20年代。最近,我在一所顶尖大学演讲,了解到广州知识城(GKC)的一些情况。

以前公司想要获得奖励,就得建工厂,现在跨国公司想要获得广州知识城的奖励,需要的是创造研究类岗位和创意类的就业岗位。如各位所望,“十二五”规划里规定的所有优先研究领域都有机会获得奖励,甚至大学和外国政府机构也不例外。

工业园区业主思考的是提供怎样的配套服务。在广州知识城,他们不会建职工宿舍和服务设施来雇佣成百上千的农民工,而是要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局,负责审批国内的专利申请,成立一所国际高中,解决国际研发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它的一个优势是邻近广州国际机场,去香港非常便利。

过去,政府对申请奖励的个案逐个讨论审批,但申报条件含糊不清。现在广州知识城的宣传册里,详细介绍了从生物科技到创意类企业申请奖励的审批细则。

广州知识城是新兴开发区,希望有效利用本地开发的技术,为拥有这些技术的投资公司做实际示范和展示。这些技术可能会用在智能电网、智能传感器、智能交通或其他领域。

跨国公司当然兴趣十足。管理人员对区域作了介绍,如:欧洲工业溶液公司以及美国软件和技术公司在这里进行了投资,英国和美国的大学在这里成立教学中心,重点研究医疗和生物科技。

知识城市的预期规模宏大——在这片60平方公里的可开发土地上,将设立25万个高附加值工作岗位。我肯定投资商希望得到收益,但广州知识城能否达到创立者预期,这可能不是中国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成果。事实上,其他城市复制这个模式的难度相对不大。重要的是,其他城市如何从中借鉴,观察并学习到创建一个成功的知识集群的要素——需要哪些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哪些激励措施切实有效,如何选择最佳的业务和学术机构入驻. 这样我们就能开启一个新的局面,各个知识区在全中国范围内良性竞争,吸引跨国公司提供研究和知识类岗位。

新加坡投资的苏州工业园区当时并未获得巨大成功,它只在投资股权被卖回给中国合作伙伴之后才开始有起色,可它依然是值得中国其他工业园区学习的旗舰。让我们期待广州知识城成为一个新的模式,创造一个让投资商、租户还是中国其他竞争园区都受益的三赢胜局。

希望广州知识城获得成功,超越当年的苏州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