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坤

过去30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单一,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导致政府债务快速增长,难以长期持续;二是品质不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三是产能过剩,即中国基建队伍的产能面临过剩压力,未来将面临类似发达经济体国内建筑市场逐步萎缩的问题。

一、引入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依靠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形成债务风险隐患。为此,中央政府提出,2014年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必须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国财政部也在研究推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调动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发展,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某个公共项目结成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引入私营股本实现项目共建合营,既可以缓解政府债务,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收益。

二、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品质

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并释放出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城市运行的功能需要。

为此,中央政府提出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大容量公交等)、城市管网(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电网、排水防涝、防洪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考察首都北京时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这对今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建造”走出去

中国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即便实施新型城镇化等扩大内需的措施,国内基建市场的规模也难以再大规模扩张。预计十年之内,国内已难有大规模的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新增建设需求,届时建筑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看,中国建造的比较成本优势仍然比较明显,所以开拓海外基建需求,将是一个重要方向。当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加速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很大;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也在大规模改造和更新基础设施,这些都将为中国基建企业海外发展提供机会。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中国基建“走出去”。例如,李克强总理出访东南亚、中东欧时,向这些国家推荐高铁等中国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又如,中央政府提出要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两大战略构想将为中国基建“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提供重大战略机遇。

左坤是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