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麦肯锡在数字化领域的扛鼎之作Digital @ Scale: The Playbook You Need to Transform Your Company,自2017年德文版原著问世之后,英文、拉丁文、韩文等多种语言版本陆续出版。现在,由数字化麦肯锡(Digital McKinsey)亚洲负责人沙莎领衔团队历时半年完成的中文版也与大家见面了。这本书看点在哪里?是写给谁看的?与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数字技术”类图书有何不同?书名从“1到N”暗藏了什么机锋?柳青、张泉灵和李斌等大咖“加持”的背后有什么故事?中国CEO对数字化转型最大的误区有哪些?麦肯锡执行主编林琳以快问快答的形式向沙莎连发五问,每个问题回答限时1分钟,一起来了解一下。

Q:中文版最大的看点在哪儿?

A:接地气和实操性强。其一,中文版在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撰上大刀阔斧做了当地化,增加了大量的中国创新案例。与其他语言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没有全书照翻原著。其二,这不是一本理论教科书,而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书,根植于这些年我和团队深度参与中国多家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实战经验,凝聚了麦肯锡全球2000多名数字化专家的群体智慧。这本书围绕着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搭建起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操指南,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套企业应如何采取行动的自测题。

Q:这本书是写给谁的?

A:实体经济的CEO和管理者。实体经济的CEO和管理者。现在市面上讲述国外领先科技公司及国内互联网巨头成功之道的图书很多,但对成熟企业来说有些“隔靴搔痒”,我们的书补的就是这个空档(笑)。我们相信,中国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实体经济的价值越来越明显,线上线下融合越来越快,这意味着创新驱动将向传统的实体行业倾斜,创新也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行业边界。二是成熟企业有着不可低估的优势,如海量的数据资产、稳固的客户关系和传承的情感联系等,这些“沉睡的力量”一旦以数字化手段唤醒,极有希望产生指数级的创新价值。

Q:彼得.蒂尔的《从0到1》很有名,《从1到N》有何深意?

A:(大笑)跟彼得.蒂尔关系不大,跟MIT著名教授及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蒂关系比较大,中文版完整书名是《从1到N:企业数字化生存指南》。当时我和团队为了书名头脑风暴了好几天,讨论怎么把Digital @ Scale——“规模”这个词很好地表达出来。书里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指局部的,也不只是关于技术和IT,它是指全面的、整体的转型。同时,也要看到成熟企业的基础扎实,不可全盘否定它们的优势。最后我提议“从1到N”,大家都觉得不错。另外,数字化生存指南也是向尼葛洛庞帝1995年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致敬,只不过他主要讲个人,我们针对的是企业。于是,主标题和副标题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Q:李斌、柳青和张泉灵是互联网和创投圈的大咖,他们“加持”一本写给实体经济CEO看的书,为什么?

A:他们过往的经历和现在做的事都足以为本书代言。李斌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他也是边界创新身体力行的践行者。蔚来汽车不说互联网思维造车,也不说颠覆汽车行业,它是通过实体产业和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来释放全产业链的价值。柳青带动滴滴在出行领域和众多的成熟企业越来越多的深度合作,提升智能出行的效率、价值和体验。张泉灵,从著名媒体人、社会观察者和记录者跨界为天使投资人。她讲, “我充满好奇,所以即便痛苦,但我还是决定迈出转型这一步。” 今天,所有的行业都会受到数字化的冲击,区别仅是程度和时间而已。如果企业不想被时代扔掉,就必须勇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即便这个过程带来疼痛和焦虑。这跟《从1到N》的底层逻辑是一脉相通的。

Q:你认为中国CEO对数字化转型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A:如今成熟企业都意识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基本还没有制定完整、系统的数字化蓝图,对数字化的理解也比较片面。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关乎IT,也绝不只是上一个APP或者若干模型算法,它关乎企业的整体转型——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主张、增值流程、员工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以及崭新的文化理念。重中之重是CEO坚定信念、从上至下持续推进,带领大象起舞。这本书也是数字化麦肯锡的一本日志,是1926年成立的著名管理咨询公司自我改造,拓展设计思维,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重塑价值的自省。如今,麦肯锡超过一半的业务在五年前尚不存在。在数字时代我们选择迭代精进,而不是固守昨日的成功。

沙莎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数字化麦肯锡亚洲负责人;麦肯锡中国创新中心奠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既服务于千亿级的实体企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又带领麦肯锡数字化团队辅佐中国“独角兽”的快速成长;十年财经媒体“斜杠青年”,在《波士堂》、《头脑风暴》等栏目采访观察过中国近百位董事长和CEO。

林琳为麦肯锡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