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5年来最低点

B: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这两个标题看似自相矛盾,却都是铁铮铮的事实。

2015年,中国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GDP增长总量。但许多老百姓、商业领袖,乃至全球供应商,却感觉日子没以前好过了。

商品出口价格下跌使供应商境遇每况愈下,老百姓和企业老板皱起眉头是因为收入少了,钱包缩水了。过去十年人们已经对个人收入和企业营收的迅猛增长习以为常,而今增速放缓,难免失望。

中国2015年经济年终盘点数据基本不出所料。经济增长略微减速、投资总额略微减少、制造业附加值增幅略微放缓、零售业业绩略微下降(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略微”俨然成了关键词。

一二线城市的房产库存下降,接近正常水平,房价略有上升(三四线城市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服务业大体发展势头良好。这些都再次说明中国经济总体状况越来越难以被概括:中国经济总量达11万亿美元,次级经济体数不胜数,表现又千差万别。可想而知,连概括一下都如此困难,就更不要说有效管理了。

有效管理恰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过去一年里,股市大幅波动就是典型的管理不当,监管机构则将他们的过失归咎于人才缺失。

这倒不足为奇。试想,要是有才华,你会愿意拿着微薄的薪水在从未受人正眼相看的监管机构工作?恐怕还得担心哪天时运不济被反腐大案牵连。要是有才华,多半还是更愿意投身股市,在近乎稳赢的市场里放手一搏吧?
其他政府部门也都有类似的问题——高层固然有精英,中低层却愈发欠缺人才。

还要注意什么呢?

毋庸置疑,资本外流比股市大幅波动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短期内,每月外流资本可能还会继续超千亿美元,但也不会一直如此。但如果转移资本像去年投资股市那样被看成是唯一的出路,那么资本外流的速度就会加快。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举海外并购,这样的状态还会持续吗?收购量保持平稳是好事,但如果第一季度涨幅过大可不是好兆头,只能说明企业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心态。早有迹象表明有关部门开始勒令叫停企业资本外流的行为。

政府若无法让资本持有者相信资本留在国内绝对安全可靠,那就很可能,也不得不加大管制的力度。对经济政策制定者而言,2016年上半年的一大难题就是在不干扰正常商业活动和不打击消费者信心的情况下有序减少资本外流。

城市中产阶层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稳步增长而继续上升。从数字上看,2015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9%,足以使消费者信心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但与前年相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且呈明显的下坡趋势。

2016年中国人会选择把钱存起来吗?2015年有1.1亿中国游客到境外旅游, 2016年是否还能延续?会不会增加一两千万人?这些问题可以透射出消费者真正的信心水平。此外,要格外关注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已经好些年几乎不见增长了。

个人财富是提升消费者信心的第二股动力。而大多数家庭持有的财富都还局限在不动产上,值得庆幸的是,调查中近半数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再次上涨的势头。因此,要密切关注楼市动态。

制造业生产力也非常值得关注。中国有超过1.3亿名制造业工人。近年来,资本和劳动生产力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支撑着中国体量庞大的制造业,这使得对从业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薪酬相应也不断提高。

但似乎就整体而言,2015年制造业生产力增速急剧下降。如果这一态势在2016年延续,那么企业利润、员工薪酬和就业都将面临巨大压力。实际上,增速锐减主要在钢铁、煤炭、化工等四五个行业。但许多更具竞争力的行业也难以幸免于难,出厂价持续下降带来了重重挑战。

我认为进口在2016年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因此商品出口国的境遇也将大体维持不变。唯一例外的可能是农产品进口,中国对麦片、牛肉等农副食品的需求持续增加,可能会拉动农产品进口。

中国领导人每年都会在某段时间尤其想展现出平稳有序的景象。而2016年的“关键时间点”或许莫过于九月的杭州G20峰会了。

政府将竭尽所能,把峰会前夕的经济波动(包括股市波动)降至最小,哪怕这意味着峰会出现更大的经济波动。此外,国内领导层重大会议前后也是关键时间点。

* * * * *
中国经济仍在持续增长,令其他G20国家望其项背。但是经济势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仰仗本国消费者,而非依靠政府修路造楼搞基建。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愈发加深,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如何指引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领导层来说是全新课题。

但愿中国政府能交出一份漂亮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