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纽约客户跟我说下周就要开启他们的首次中国之旅,希望借这短短的几天行程对中国的商业生态有一个大致了解。这可如何是好?中国那么大,又很复杂,我应该讲些什么?情急之下,想起同事华强森专门写过一本给老外看的书叫《The 1 hour China》,主要总结了现今中国的六大商业趋势,只要花1个小时读完此书,自然就会对中国了解个八九不离十。

于是我周末果真花了1个小时通读了一遍,深受启发之下,决定写篇读后感,让那些初到乍来的外国友人可以更快了解中国。好, 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些趋势是什么。

趋势一,飞速的城镇化。从1980年起,中国平均每年有1,850万农民迁至城市,这个数字相当于荷兰的总人口(或日本人口的八分之一)。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高达10亿。届时中国将有220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今天欧洲只有35个),城市的规模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到2025年中国将有23个超过500万人口(如今日的旧金山)的城市,并将占据世界城市人口的40%。可以想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对建筑,交通运输,环境污染造成了多么大的压力。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返乡大军、北京雾霾、交通堵塞等莫不跟城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见过一家开发商,它并不只是盖单栋楼卖,而是造镇,即从政府手里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拿地,除了修建商用楼宇和住宅外,修桥、铺路、建医院、盖学校…全部承包到底。想想中国有几十个旧金山需要建设,足以支撑起这家开发商独特的业务模式。

趋势二,强大的本土制造。今天,中国生产世界80%的家用空调,90%的个人计算机,70%的智能手机和63%的鞋。制造业的生产力在过去30年里增加了20倍。除了量,中国制造的质也起了重大变化。过去,中国主要生产成衣和玩具;今天我们看到华为,看到大疆无人机,看到富士康在深圳和郑州的生产基地。中国制造的不再是便宜货,也有世界级高端产品。中国的制造企业采用低成本+客制化的策略,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发展中国家包围发达国家(如华为),以本地市场的巨大规模优势,逐步对西方先进国家(包括日、韩)的高端市场领导地位形成威胁。

趋势三,强劲的中国消费。2030年,亚太地区的中产阶层占全球中产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18%提升至66%。而同期,欧美国家的占比将从54%下降至21%。豪无疑问,未来消费市场的重心将转移至中国,而中国人购买的东西也将从物有所值的必需品逐渐转向高价值和情感类消费品等。十多年前我听过一场演讲,讲者当时就放言,当中国游客走出来的时候,你们就不用指望坐得上Space Mountain了。中国有一家公司叫长隆,老板是卖猪肉起家的,今天他拥有世界客流量排行第七的主题公园,每年的游客人次高达2,400万。长隆动物园有150只白老虎(占世界现存总量的四分之三),海洋奇观展馆高达63米,是世界最大的海洋鱼类展馆,饲养的珍奇鱼类多达1.5万条。有了长隆,我们以后也不一定要大老远跑到美国坐 Space Mountain 了(再说反正又坐不上)。

趋势四,钱多多。中国的金融体系庞大又复杂,光存款规模就高达19万亿元人民币。但大体上讲,四大国有银行控制了36%的银行资产,它们的资产投向仍然以公司业务(尤其是大国企)和地方平台为主。中小企业虽然雇用了80%的劳动力,但获得的贷款却占贷款发放总量的20%。这就导致了影子银行(信托公司、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小贷公司等)的出现。2003年90%的融资都通过银行进行,到了2012年已跌至50%,即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各占一半江山。这些影子银行往往没有足够资本,资金来源又不稳定(大量依赖出表来维持流动性)。出表的资产被包装成理财产品卖给公司或个人投资者,一旦底层资产出了问题(如信用风险),银行还是得埋单—这就是所谓的刚性兑付。

趋势五,大跃进的研发。如前所述,中国已经不再由廉价劳动力主打天下了。1998到2015年,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从100万激增至750万,世界各国知名高科技企业纷纷到中国成立研发基地,光苹果就有8,500名工程师在中国管理iPhone的生产。在美国要耗费9个月才能找到足够工程师做的事,在中国15天就搞定了。1993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只占全球总量的2.2%。2011年,已提升至13%以上,这数字超越了日本,令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研发大国。值得注意的是,研发能力的提升与上述趋势二其实是相关的,研发和生产可以优势互补。尽管过去中国创新的内容多半聚焦于成本(即如何用更低的成本制造出同样的商品)和产品本地化方面,但中国的企业在近期已开始更积极地投入基础研发。以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2008至2011年间中国专利的申请以22%的增速成长,现在每年的专利申请数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0%以上。尽管大部分中国专利在质量方面仍然与西方国家和日本存在一定距离,但专利数证明了中国已经具备了从事基础研发的基本条件,研发人员也培养了申请专利的习惯。假以时日,中国研发的质量一定能赶英超美。

趋势六,弯道超车的互联网经济。回想1999年,当马云在杭州一手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中国的网民总数才200万,信用卡渗透率低,再加上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跟着马云创办阿里的十八罗汉简直像群疯子。到了今天,虽然中国的互联网渗透率也只有48%(美国是85%),但是中国网民在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他们流连网上的时间(每周20小时)全世界最长,从在线聊天到在线游戏再到网购,中国网民无不欣然接受,把个人生活的各个场景移到了网上。2012年我在所服务的物流公司第一次见识了“双十一”的货运高峰有多惊人,回想起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真是一日千里,“双十一”做到一天实现100亿美元网购交易额,也就这几年的事。以中国的人均收入仍远低于美国,以及只有25%的中国人曾经网购过来判断,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潜力不可限量。

从基本面上看,上述六大趋势正主导着中国的商业格局,它们是长期的、不易改变的。把握这六大趋势不仅可以帮助外国朋友们很快读懂中国,还可以让我们知道未来的新商业模式从何而来,以及为什么抓住这些趋势的人取得成功。

 

作者容觉生(Winston Yung)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香港分公司总经理。

点击此处前往作者领英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