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e Boaz,Erica Ariel Fox,余天雯

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未曾想过改变自己。”

凡是致力于组织变革的高管都能在托尔斯泰的箴言中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多年来加强领导力与促进文化转型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组织变革离不开个人变化。简单来说,变革失败往往是因为员工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注释1)

认识自我并结合组织实际,谈何容易,迈出第一步往往是最艰辛的。如果你是有心一试的领导,希望本文能助你一臂之力,即使不是,也希望能激发你学习的兴趣。

组织不变—人变

许多组织行动迅速,从设定业绩目标到实施改革举措,无不干净利落。无论是要制定新的成长战略还是重组事业部机构,是收购后的整合还是推行改善运营的举措,这些组织都相当重视改变原有的系统与结构,制定新的政策与流程。
这些行动是必须的,但并不足以最终实现集体变革。新战略如果无法改变执行者的根本观念或能力,往往会功亏一篑。

麦肯锡的研究以及客户经验表明,在所有致力于组织绩效变革的努力中,有一半是失败的,不是因为高管层没有起到模范作用,就是因为员工一成不变。(注释2) 换句话说,尽管已经设定了变革目标,但是员工行为还是跟以往别无他样。麦肯锡研究同样表明,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厘清普遍观念,那么公司在组织变革方面取得成功的几率会比忽略了这一步骤的公司高出四倍。

外察与内观

在组织变革中仅仅向外看的公司—忽视员工个人学习以及适应性容易犯两个普遍性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只注重业务结果。也就是说,公司将注意力集中于解决方案的“技术”层面(Alexander Grashow, Ronald Heifetz以及 Marty Linsky共同研发的),而忽略了人们在实施方案时所需的“适应性心理”。(注释3)

即使有些公司已然知道学习新事物的必要性,但也常常犯第二个普遍错误,也就是过于专注技能培养。仅仅注重新行为的培训难以转化为课堂之外迥然不同的业绩。

我们发现了实现组织愿景和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将外察与内观有机结合。实现组织愿景以及业务目标的更佳方式是,让战略性、系统性的干预措施和领导者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进行有机整合。

内观指什么?

内观是检视自身的工作方式,明确什么因素激励着你。员工的内心世界充斥着他们的信仰、优先事项、抱负、价值观以及担忧。这些内部元素因人而异,指引着员工采取不同的行动。

有趣的是,许多人没有察觉到自己所做的选择其实是内心以及大脑活动的延伸。其实,你可以在全然不知是何种内在动力驱动所言所行的情况下度过一生。但对于要展现强大、高效领导力的人而言,洞悉自身内心经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不管你知道与否,这些经历都在指挥着你的行动方式。如今,身兼领导的重任意味着需要了解你的动机以及其他内在动力。

本文中,我们从两个维度出发,重点关注有利于自我理解的内观:培养形象意识与培养状态意识。

形象意识

个人形象是每个人在各种环境下习惯性的想法、情绪、期望以及行为的综合。因此,形象意识就是对这个人的一种整体认知,这种认知包含了各种常见的性格及其对他人的影响。

在我们提供建议的一些高管身上经常可以观察到基本层面的形象意识。他们使用标签式的简洁表达来描述自己的形象。他们总是对我们这样说:“我获得非凡成就”或“我是个控制狂”。其他高管对情感模式则是诸如“我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或某些限制性想法,例如“你谁都不能相信”。其他高管将自己的身份割裂成两半。最终,他们都喜欢自己如杰奇博士般“好”的一面,并讨厌如海德先生般“坏”的一面。(这是《化身博士》中的主人公,白天是善良的杰奇医生,夜晚时化身为邪恶的海德博士,比喻一个人“善恶共生”)

内在性格是行为的驱动因素,找到该性格的描述方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成功的领导者会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培养形象意识。

状态意识

状态意识则是你采取行动时针对驱动因素的认识。照一般说法,人们用“思想状态”这个短语来描述,但我们用的是“状态”,表达的不单单是你脑海中的想法。状态意识涉及到各种内心体验的实时感知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这包括你当下的观念与信仰,忧虑与期望,欲望与防备,以及采取行动的冲动。

状态意识比形象意识更难以把握。尽管高管认识到他们在承压时会表现出消极行为,但他们往往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表现出消极行为之前早已如此行动。在那时,危害业已形成。

我们相信,未来的最佳领导者能同时展现出形象意识和状态意识。这些能力能够发展成为实时改变内在状态的能力。这使得你可以在仍然能够影响结果的时候改变行为,而非事后追悔莫及。这同样意味着不要对事情反应过度,因为它们能够唤起对过去的回忆或令你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注释4)

缩小业绩差距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员工一旦学会了内观/内省,变革的步伐以及变革的深度就会大幅提速。我们认识一位在培养这些技能方面大量投入的高管,用他的话来说,这种学习“通过唤醒你内心完美的领导,扩展你引领行为变化并带来切实影响的能力”。实际上,人们学着将他们的意图与所言所行相匹配并影响他人。

Erica Ariel Fox在其新书Winning from Within (注释5) 将这个现象称为缩小表现差距。这个差距是指人们意识中行为得当所要求的言行与实际行动之间的不一致。这种表现差距可以在任何时候,影响包括从CEO到暑期实习生。

产生表现差距的部分原因是人们定义自身的形象以及用来定义形象的规则。尤其是在西方,有各种各样的评估告诉你属于何种“类型”,实际上就是你所穿着的用来向世界呈现你的心理外衣。

为了增进管理者以及员工的相互了解,许多公司的教育工具利用精简的类型系统来描述各方的性格。这些测试一般通过简单易记的方式对人们进行快速分类:例如组员非红即蓝,非绿即黄。

这种方法固然有好处,但根据我们的经验,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深入的,使用这种方法的人要明白其局限性。我们不是非此即彼: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同时具备所有这些品质。正如著名脑部研究专家Dr. Daniel Siegel所解释:“我们必须接受我们的多样性,事实上每个人在竞技、智力、性、精神以及其他状态下均可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注释6) 用Walt Whitman更诗意和广为人知的说法则是:“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要缩小业绩差距并培养个人领导能力,你需要一个能认清内在复杂性的更细致的方式。对自身丰富性的妥协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涉及的问题—极具个人色彩并远超这篇简短的管理文章所能触及的范畴—包括:

• 在我的个人形象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互相平衡的?
• 我的个人形象中的每个部分分别拥有哪些资源以及能力?它们涉及哪些优势和劣势?
• 我一般是何时调动高管团队的每一位成员?这些选择的好处以及代价分别是什么?
• 我利用了所有可用的内在动力源,还是多数时候只偏向于其中一两个动力源?
• 我该如何培养目前活跃范围以外的制胜点?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要从培养形象意识开始做起。

领导自我—以及组织

人们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提升自我并借此更有力地推动组织变革。这里将重点放在我们所发现的几个关键要素,用以提高领导能力并对组织产生持续影响。

1.培养形象意识:瞄准四大上司

虽然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多姿多彩,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当你试图了解在不同时刻的驱动因素时,最好将你的思绪集中在可控制的少数几点。Fox的Winning from Within表明,四大上司每天掌控着个人的大部分工作方式,你可以通过将注意力放在四大上司上,摆脱诸如“完美主义者”之类的标签,而又不过于沉浸在难以把握的复杂性中。你可以将你的四大上司想象成拥有高管办公室的一个内在领导团队:首席执行官(CEO)–激励型梦想家;首席财务官(CFO)–分析型思想家;首席人力官(CPO)–情感达人;以及首席运营官(COO)–实践斗士(如下图所示)。

SHAZWM06220150327LinLin2GB1

这些在实践中是如何起作用的?想想Geoff McDonough的经历吧。他是Sobi公司的首席变革执行官,是罕见疾病治疗领域的急先锋。很多人将McDonough卓越的领导力归功于成功整合两大老牌公司并将总市值从2011年的约6亿美元增至今天的35亿美元。

我们认为,他的成功领导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高度的形象意识。他还展现出高度的形象敏捷性:在适当的时候、出于正确的目的、动用合适的内在高管的能力。换句话说,他能有意识并高效地部署每一位四大上司,并利用各自特定的优势以及技能来应对情况。

McDonough运用其内在梦想家的想象力,设想Sobi公司新生儿生理发育项目所带来的临床以及商业影响。他看到了改善娇弱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并进而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生活的可能性。

在那时,他的内在思想家以不同寻常的角度进行评估。当时,他认为可以将一家公司35年的生物制剂发展(Kabi Vitrum公司—瑞士制药公司Kabi 和 Vitrum的联合集团—与Pharmacia公司合并且后来被收购,在2001年形成了Biovitrum公司)与另一家公司(Swedish Orphan)25年的罕见病商业化治疗历史相整合,以领跑于罕见疾病市场(只有少数独立中型企业),但其他人并不认同他对该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为了有效地应对独立但相关的挑战,McDonough动用了他的内在情感达人(首席人力官),以在各自为政的老牌公司间牵线搭桥。他将重点放在对所有人最重要的人—病人身上,并全面地发挥内在才能,阐明他的信念,即无论之前来自任何部门,人人都可成为新“one Sobi”的一部分。

最后,要带领Sobi公司实现如今的成功,还需要McDonough认清残酷的事实并采取痛苦的步骤。他动用他的内在实践斗士(首席运营官)以迅速行动,将外部的主要人员加入到管理团队,重组机构,并毅然推广全新的商业模式。

2.培养状态意识:内在守望者的工作

正如我们之前所述,形象意识仅仅是推动组织变革过程中内察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状态意识。

领导自我意味着与在内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保持合拍,是即时的,而非延迟的。想想看,人们在那一刻如果未曾注意到自己变得恼怒、挑剔或防备,那么他们则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我们都需要一个内在的“守望者”—留意我们内在状态的那部分自我—就如所有父母时刻留意着有可能伤害小孩的威胁一样。(注释7)

例如,一位领导大规模变革的高管想花15分钟做开场演讲,强调培训对组织的重要性。客观来说,如果他花15分钟只是说这场活动很重要,那么很可能收到与预期相左的效果。

在那一刻他需要的是内在守望者的感知。站在守望者的视角,可以看到,一方面他想支持这一项目,但同时又要处理其他同样重要的事务,因而感到左右为难。看清后,他可能会做出明智且权衡的选择:他可能仍会发言15分钟,然后告诉大家他也希望能逗留更久一点,但他还要参加另外一个重要的会议。同样,他可能会意识到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提前离开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于是决定推迟下一个会议,并再呆上几个小时。不管怎样,内在守望者的观点都会使领导行为更加高效。

在组织的变革期间,高管们共同为整个组织站在守望者的视角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他们通常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过于乐观,看不清领导方式的局限性,看不见组织中下层的消极观念,通常会扭曲高管办公室外正发生的一切。在我们或他人把证据拿给一位管理者之前,他都全然不知自己曾因每日发送大量的邮件妨碍并影响到员工。

需要将重点放在可观测行为上才能发现认知偏差,并收集充足的数据以找到核心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满意度或员工敬业度调查—即使是360度反馈—通常也无法将问题查个水落石出。麦肯锡的一个诊断项目深入员工内部,收集了44家公司52,240位员工的回应,发现参与公司中有70%在不同工作层级之间存在认知差距。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公司高层团队对自己领导力的认可,要高于公司的其他团队和员工。换句话说,严格的组织内省很可能会令高层领导恍然大悟。

3.将意识转化至组织变革中

擦亮眼睛的人更能发现组织变革中的障碍。以一家公司的经历为例,公司在重大的盈利改善工作中发现,缺乏教练辅导会阻碍进步。表面上,人们说没有时间重视教练辅导。但对根本原因的调查发现人们不参与教练辅导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尽管自己从未接受过教练辅导,但已经很成功了。实际情况是上,辅导往往与“严重有待提升”联系起来,被视为只是记录和解雇员工的一个工具。在心理冰山的水面之下,管理者们担心如果他们辅导一些员工,其他员工会认为那些员工绩效表现欠佳。

要改变公司文化中这样的普遍现象,需要一系列不同的干预措施,并且要能吸引组织内不同部门的员工。那么,接着要开展的是内部正面沟通活动,例如,教练和足球明星并肩出现的海报,展现别的组织中教练辅导对经营业绩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能够帮助并促进内部沟通。与此同时,高管们说出“房间里的大象”(闭口不谈却确实存在的问题)并承认教练辅导的消极内涵,而这样的坦白可以帮助管理者们理解并适应这种关键准则。最后,高管们发起的行动可以增强辅导的频次以及提升辅导的质量,而公司在实现业绩目标的道路上也能行动得更快。

4. 从一个变革催化剂入手

尽管处理对于变革的抵抗和恐惧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些做还不足以让组织更上一层楼。要想走得更远并实现集体变革,组织必须释放员工的所有潜力。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的开拓者可以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人类不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曾经是多年以来的固有看法。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很多跑步运动员离突破4分钟大关仅差一小步。1954年5月6日,英国牛津大学的Roger Bannister以3分59秒跑完了1英里。仅在Bannister创造历史性记录后的46天,John Landy再次打破了记录。到1957年,超过16名运动员突破了这一曾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障碍。如今,超过1,000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其中还包括高中生运动员。

组织行为也相类似。我们经常可以找到各种相当于“4分钟1英里”的障碍,例如“不可企及的增长目标”或“无法实现的成本节约”或“不可行的战略变革”。在组织内大部分人开始相信“不可能”或许可以成为“可能”之前,必须要有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接受新观点并开始推翻旧的思维方式。学医的Bannister那时必须要击败生理学家的主张和大众的揣测,即“试图跑得快于每小时15英里的人会死亡”。

学会领导自我也需要你去质疑一些有关你自己以及事物运行方式的关键假设。例如Joseph Campbell著名的“英雄之旅”,意味着离开你习惯的日常环境或走出舒适区,去体验尝试和冒险。(注释8) 一家国际公司为了挑战高层领导对公司运营模式的内在假设,将他们送往中国北京以及诺曼底海滩。这些领导者所得到的新鲜视角有助于塑造内在价值观以及领导行为,让他们在回到组织总部之后可以将他们的经验教训层层传授至整个组织。

我们相信,要使组织变革长期高效,目前最强大的“药方”就是外察与内观有机结合。

在此,分享一家中国民营企业的变革转型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有关领导力的洞见和人性的光辉。

一家位于中国河南的民营电机制造企业,在过去几年中正经历着重大的机遇和考验:一、中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需要更创新、高端的产品,以及更现代化、更系统性的管理模式;二、老一代(超过60岁)富有理想主义的创业型企业领袖需要将管理权逐渐交班过渡给下一代具有更职业化素养的职业经理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企业的老董事长邀请麦肯锡团队进行了一场大胆的实验和一次精彩的旅程 – 整合式领导力项目,采取领导力工作坊(领导自我、领导他人、领导业务、领导变革,好似中国古代著名典籍〈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管教练、突破性项目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和参与项目的十多位高管(包括董事长自己)共同深入研讨自己的“心理冰山”,每位高管学员的“个人形象意识”和“状态意识”,挖掘勇敢迎接未来变革的内在动力,以及担心变革带来的挑战/损失的内心恐惧,通过工作坊和教练环境对这些潜在意识进行充分“内观和内省”;于此同时,通过业务和领导力的双重突破性项目(每位高管都设定了个人的领导力突破性项目,同时领导或参与了一个业务突破性项目),将这些内省后的发现与洞见立即应用到该企业正在推行的相关变革举措(组织架构调整、绩效管理、产品创新)中去,在领导力项目启动之后的7个月左右实现了这些重大变革举措的阶段性成果。

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老董事长自身也经历了一个“变革转型之旅”,从将信将疑到越来越积极投入,身体力行,亲自参与所有的工作坊和教练,并在公司的月/周例会上经常向高管团队清晰传达公司未来的变革愿景和目标,鼓舞全体员工的士气;参加项目的高管团队也从缺乏信任与合作的状态逐渐转变为相互理解、协同的更健康的团队。这次大胆的实验通过最高管理层的领导力提升作为组织变革的催化剂和引擎,全面引动组织的大规模变革,激发了组织内普通员工的激情和潜力(突破性项目本身也包含如何成为更好的“梦想激励者”和“情感达人”,并真正激发员工潜力),实现了企业业绩和组织健康的平衡式发展与提升,最终,实现了“让心灵照见商业”的初衷。

Nate Boaz谨对Mobius Executive Leadership提供的长期支持表示衷心感谢。Erica Ariel Fox谨对同事John Abbruzzese—Mobius Executive Leadership的资深领导顾问—为本文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Nate Boaz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常驻亚特兰大分公司;
余天雯是麦肯锡组织与领导力专家,常驻上海分公司;E
rica Ariel Fox是 Mobius Executive Leadership的创始合伙人,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谈判讲师,以及麦肯锡领导力发展项目的高级顾问。她著有Winning from Within:A Breakthrough Method for Leading, Living, and Lasting Change (HarperBusiness, 2013)。


 

注释
1.欲了解有关组织变革的领导力发展的案例研究,详见Aaron De Smet, Johanne Lavoie 与 Elizabeth Schwartz Hioe合著的“Developing better change leaders,”McKinsey Quarterly, 2012年4月.

2.欲了解更多麦肯锡组织变革的组织健康指数以及成果,详见Scott Keller 与 Colin Price合著的 “Organizational health: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McKinsey Quarterly, 2011年6月.

3.Alexander Grashow, Ronald Heifetz 和Marty Linsky合著的 The Practice of Adaptive Leadership:Tools and Tactics for Changing Your Organization and World,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ublishing, 2009.

4.欲深入探讨和领导成熟度有关的成年人发展,详见Robert Kegan 与 Lisa Laskow Lahey合著的 Immunity to Change:How to Overcome It and Unlock the Potential in Yourself and Your Organization, Boston, MA: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ublishing, 2009.

5.Erica Ariel Fox, Winning from Within:A Breakthrough Method for Leading, Living, and Lasting Change, New York, NY:HarperBusiness, 2013.

6.Daniel Siegel, Mindsight: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New York, NY:Bantam Books, 2010.

7.对内在守望者概念的详细探讨请参见 Winning from Within, 特别是第9章第 241–67页.

8.想要了解更多有关Joseph Campbell的信息,请访问Joseph Campbell Foundation网站, jc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