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机器人》杂志近期公布了最新的行业年报。该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出现了向高附加值制造倾斜以及资本替代人力的趋势。该报告认为,去年多用途工业机器人的全球销量为16.2万台左右,中国消化了2.5万台,仅略低于北美和日本。预计到2016年,中国有望消费3.8万台机器人,比日本或者北美预计购买量多出20%。

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安装应用量赶超发达国家。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量仅为12万台,日本为31万台,北美则为21.5万台。依此,中国还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达到日美水平,但2016年中国很有可能超过德国的安装应用量。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并不足为奇:毕竟这些机器人中40%最终都会被用于汽车工业,而中国的汽车生产厂商与欧洲和美洲同类厂商在资本密集程度上基本一致,而且是世界上生产汽车最多的国家。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但是”,那就是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并未加入全球工业联盟,因此在中国生产并使用的机器人并未算在全球统计数据之内。因此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数字太小,这是对的。富士康公司的机器人内部产量被排除在外,阿里巴巴公司开展的一项快速调研也未包括中国数百家机器人制造商的销量。事实上,中国目前可以轻易占领40%的全球市场销量。

简而言之,正如很多行业一样,中国在某段时间内只是一个巨大的纯进口国。但随着时间推移,一旦中国的企业看懂了相关市场,就会开始寻找机会进入其中。市场往往会出现过度竞争,尤其在低端市场,着手开发自己知识产权的企业将逐渐脱颖而出,取得成功。我的感觉是这一阶段即将来临,中国企业将快速抢占国内中端市场份额。

与某些行业不同,中国机器人的出口可能很难实现增长。原因是最大的国际市场——日本、美国和德国——占据了除中国外50%以上的市场,而且这三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都很发达,与本国国防和汽车业也已经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要想取而代之非常困难。我认为中国制造商应该通过并购,而非内在的有机扩张才能实现更大的海外增长。

对于打算在中国建厂的企业来说,廉价机器人远远比廉价劳动力更有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