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中国工业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的下跌幅度不如上证综指跌幅那么剧烈,其持续下行的时间却要长得多,而且并没有止跌的迹象,其实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远远大于股市的大起大落。

中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已近四年。2015年6月同比下降4.8%。一旦这样的状况再持续几年,你会看到企业利润消失的速度将比中式宴会酒瓶见底的速度还要快,除非改变业务模式,或者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同样的速度下跌。事实上,有些行业的确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随着国内和出口需求增长放缓,太多企业大举扩充产能。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抱着“跑马圈地”的心态,这样的行为几乎无法避免。如果不达到和保持规模最大,哪有机会赢得长期胜利?各省份也往往鼓励本地领先企业过度投资,甚至提供资金。

中国企业家如何应对?

实力弱、动作慢、顽固守旧的企业无法适应,也无法快速变革,不可避免走下坡路。这类企业尽管腰带一紧再紧,成本一降再降,业务多元化仍以失败告终,资本用够维持经营而非扩张。然而它们通常不会消失,它们仍在生产,而且以最低的价格拉低市场价格。这样的企业占了大多数。

因时应变的企业则敢于拥抱变数,它们尤其注重依靠发展职能专长来应变,以此真正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上市速度。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大多对卓越运营在提升效率方面的作用并不“感冒”。现如今最优秀的制造企业尝试着把卓越运营应用到方方面面,包括提高现有生产设施的产出率、压缩供应链、用科学手段提高能源、水资源、热能的利用效率等。我们发现效率提升可达20-30%,说明过去的运营状况确实比较粗放。

据我们观察,变革不仅发生在运营。以信息技术为例,中国制造类企业的投入一般比全球同业少一半。适应能力强的企业的共同点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各领域变革,包括进一步提升运营、更快获得更精准的消费者洞见,以及与供应商更有效地合作等。最后,科学的市场营销方法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洞见和更大的影响力。这类制造企业往往通过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紧密合作来深入了解现有和潜在消费者。

这些企业是值得跨国公司重视的下一波中国竞争对手,它们能够生产质量足够好(有些质量非常好)的产品。但是跨国企业常常能够凭借职能专长优势为客户提供更高的价值,从而胜出。随着中国企业家在营销、信息技术和运营等方面走向卓越,它们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极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一些企业则选择向海外市场进军,其谋求增长的思路是把在中国市场行之有效的一套做法搬到国外市场。它们只是把国内的产品投入国际市场,看看哪些管用。企业通常没有意识到成熟市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也不知道一旦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感到失望,就很少会愿意给第二、第三次机会。

从长远看,价格下行趋势推动中国企业朝着好的方向改变。出色的企业在各个关键指标上迈向全球领先,准备好了跟本土对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跨国企业展开较量。不过,也极易产生副作用。首先,低价产品出口将拖累“中国制造”的名声。其次,失业。即便是最优秀企业效率提升也有可能导致用工需求减少,业绩较差的企业则会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员。

剧烈的阵痛无法避免,但这场 “生死考验”会让幸存者变得更强。许多企业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一些则将成为全球业界的强者。